王阳明对竹子的格物致知之思考 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原文

作者:admin 时间:2023-10-29 09:33:50 阅读数:26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王阳明格竹子的做法,错在哪里?作者用这个列子证明了什么观点?的答案

王阳明格竹子说明了规律不在物身上,而在人的心中。所以,格物的物,不是物本身,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那一刻,王阳明想起南宋大哲学家陆九渊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指出“知”指的是“良知”,把“知”的内涵扩充到“知识”的层面是错误的,致知是自己的良知推及到“事事物物”上去。根据这一解释,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就成了心学的源头。

王阳明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他就和他的朋友商定去“格”。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不得不放弃。

阳明格竹:格竹竹不去,问心道自来

1、这时王阳明也知道朱熹的格物不是自己所求,虽知“格竹,竹不去”,但还没有到“问心,道自来”的境界。

2、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不得不放弃。王阳明觉得,这是他精力太弱的缘故,于是,他亲自去做,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连续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败,病倒了。

3、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你不要去格物了,你只要返回你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

守仁格竹的典故有什么道理

“守仁格竹”的意思是: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

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

守仁:即王守仁(王阳明),明朝的大思想家,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