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八岭地区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地球化学研究(张八岭地形图)

作者:admin 时间:2023-11-10 22:00:15 阅读数:12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八卦庙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秦岭泥盆系金矿具有较为相似的成矿地质特征,均赋存于泥质斑点状千枚岩或板岩中,主要根据八卦庙、小沟里、金山等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初步建立如下的矿床勘查模型:1) 富含泥质的细碎屑岩分布地区。

(1)试验区地质特征此次选择八卦庙金矿床外围的柴蚂金矿区和沈家湾金矿区进行ASD(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波谱矿物分析仪)蚀变矿物填图方法试验。

地质矿产勘查数据库建设和找矿应用。对已取得的各种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勘查资料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对不同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及找矿标志详细整理入库,为相似类比找矿提供比对标准。

基于对研究区内金及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及成矿规律的认识,并结合区内矿产勘查实践,提出如下不同矿床的表格式综合找矿模型(式)(表9-1,2,3)。

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矿床成因 卡林型金矿床是一类还没有精确定义的十分复杂的金矿床,其成因争论也很大,过去认为美国卡林矿带是在大盆地内与第三纪或第四纪拉伸构造有关的近地表的热液成矿系统 ( 如低温热液热泉模式) 。

成矿模式和成矿系列的概念已广泛地为广大矿床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找矿实践中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矿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

概括起来,硅化岩型金矿主控矿因素有两个:沉凝灰岩和(顺层)断裂构造,二者的存在和作用结果,为金矿化提供了良好的渗透条件———原生孔隙度和次生孔隙度。

控矿地质因素 针对那些不同性质的区域性断裂或大断裂,往往是成矿流体的驱动力和运移通道,甚至是其就位的场所和储矿的空间。

控矿因素即成矿的控制因素,是在地质填图后对各种成矿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与成矿空间、时间和成因的相关程度以及各种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的内在联系而确定的。

区域变质成矿研究问题

1、(一)正确区分变质前、变质形成和变质作用后叠加形成的矿床 现今就位于变质岩区的矿床,并非都是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这一认识对于规划布置区域找矿工作,有着现实意义,可以避免一些盲目的工程。 以山东的招远金矿为例。

2、根据区内铁矿的地质特征和相关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冀东地区沉积变质铁矿形成于太古宙—元古宙早期,那时陆核尚不发育,未能形成足够的铁物质来源,矿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的火山喷发,通过沉积方式成矿,后经区域变质而成。

3、上述内生条件与外生条件有机耦合的环境,可能有普遍意义,因为它汇集了多种成矿有利因素,又是各项成矿参数———温度、压力、、Eh、pH发生临界转变的有利地段,因而常能形成大型矿床,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

黑龙江省嫩江县争光金矿床

1、争光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1′30″~125°54′30″,北纬50°11′30″~50°13′00″,距多宝山大型斑岩铜矿约10km,位于三矿沟-多宝山-铜山-争光NW向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南东部。

2、黑河市共有7处大型矿床,包括多宝山铜(钼)矿床、铜山铜(钼)矿床、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东安岩金矿床、争光岩金矿床、三道湾子岩金矿床等重要矿产地,其中大多宝山矿铜储量达3028万吨,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

3、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多宝山铜(钼)矿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除此之外,还发育有铜山大型斑岩型铜钼矿、争光大型岩金矿及小多宝山、孤山、鸡冠山、榛子山等一批中小型铜钼钨金矿床(图3-1)。

4、多宝山铜矿田(包括多宝山铜矿床、铜山铜矿床和其周围的一些铜金矿床和矿点)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北部(图3-1)。矿区南距嫩江镇150km,有公路相通,距有铁路的黑宝山煤矿16km;西距嫩江25km,工业电网通过该区。 该矿田发现于1958年。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1、固体地球系统内广义地质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及其时空结构;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灾害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年均科研经费到位1500余万元。

2、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3、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高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校的工程、地址等系列学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地质学校。

4、吴冲龙,1984,阜新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0 ⑵:43~52。代表性专著《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吴冲龙》汪新庆、刘刚等,1996,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应用实例研究

1、由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形成物质不均一界面,这些界面控制了流体-岩石作用过程,并且由于这些界面的存在,导致了元素地球化学储库的形成,地球化学储库在界面附近与流体作用而成矿。

2、其范围是古亚洲成矿域南缘、华北地台西部与华南褶皱系的西部,主要为地台边缘的活动带。该地球化学域金的背景值明显偏低,异常规模较小,多呈孤岛状、串珠状,主要分布方向为北西向,少数呈近东西向,如东昆仑和东天山。

3、K+和Ca2+为主,Na+为79~364μg/g,K+为42~53μg/g,Ca2+在68~217μg/g之间,含量变化明显,K+/Na+为0.185~0.828,表现为Na+K+,含少量Mg2+,因此成矿流体应属于Na+-Cl-- 型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