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之战的战术指南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11 06:45:37 阅读数:3人阅读
  1.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2. 昆阳之战故事简要概括?
  3. 谋略诡计的书?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以下是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1. 瞒天过海: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船到东海岸,并建造浮桥,使围攻高丽的敌军误以为有御驾亲征,引兵撤退的故事。

2. 围魏救赵:孙膑攻打魏国,迫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救的故事。

3. 借刀杀人:刘秀借未归顺自己的邓奉杀了刺杀自己的阴丽华的表兄弟刺客的故事。

4. 以逸待劳:朱隽在宛城之战中坚守不出,等到黄巾军将领韩忠和张曼成率领一部分兵力追击曹军时,采取分兵夹击的战术大获全胜的故事。

5. 趁火抢劫:程婴带着赵氏孤儿到公孙杵臼家中,并说明实情,随后奉上赵氏孤儿,自己则逃亡的故事。

6. 声东击西:班超出使西域时,为使匈奴解忧,决定智取盘超出击匈奴的故事。

7. 无中生有:张仪以六百里之地骗楚怀王与齐断交,后秦国出兵攻楚,大败楚军,并占领了土地的故事。

8. 暗渡陈仓:韩信命樊哙率军从故道而入,制造出从正面进攻的假象,吸引了雍王章邯的军队的注意力,然后韩信自己则带领军队主力从侧面进攻故县,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9. 隔岸观火:田单将攻打狄国,先假装进攻燕国,让齐王上当,随后狄国军队被消灭的故事。

10. 笑里藏刀:李园将妹妹嫁给春申君,随后让妹妹怀孕并将孩子说是春申君的骨肉,随后让春申君将李园任命为楚国的国相的故事。

11. 李代桃僵:程婴为保护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以及与赵氏孤儿一起生活了16年的故事。

12. 顺手牵羊:周瑜与黄盖演苦肉计,黄盖诈降曹操,火烧赤壁的故事。

宛城之战的战术指南

13. 打草惊蛇:王宝钏因丈夫薛平贵出征,因生活所迫而与母亲断绝关系后,在寒窑中度过18年的故事。

14. 借尸还魂:李闯王攻入北京后称帝,李岩得知消息后前来劝阻未果的故事。

15. 调虎离山 :包公设计让李妃引诱庞飞上钩的故事。

16. 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的故事。

17. 抛砖引玉:李白抛出《清平调》三首以打动杨贵妃的心,让高力士等人推荐自己的故事。

18. 擒贼擒王:孙悟空为救唐僧而与魔王交战的故事。

19. 连环计: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最终成功杀死董卓的故事。

20. 走为上计:刘邦与项羽争霸时,韩信为保存实力而退避三舍的故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书籍,其中每一计都有相应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瞒天过海:瞒天过海的成语故事源于《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刘备攻打东吴时,他派出诸葛亮在白帝城修建木筏,故意让敌人以为他要渡江进攻。然而,刘备实际上却率军从夜间秘密绕道,最终成功渡过长江,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谋略和计谋,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达到目的。

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赵国被强大的秦国围困,魏国决定出兵攻打秦国的都城咸阳,迫使秦国撤围救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可以采取转移敌人注意力、寻找外援等策略,以达到自身保全的目的。

声东击西: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源于《史记》中的一段故事。秦国将领白起攻打赵国,他在夜间派出大军在东门吹起号角,引起赵国守军的警惕。而实际上,白起却率领主力军从西门偷袭,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些成语故事都是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智慧,它们不仅仅适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你带来启发和思考!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昆阳之战故事简要概括?

公元23年(更始元年),绿林起义军已发展到10多万人,起义军攻南阳、占昆阳(今河南舞阳),节节胜利。王莽对此惊恐万分,他派大司马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各州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向宛城进发,妄图一举歼灭起义军。

5月到达颍川 ,与尤、陈茂的军队会合,然后直逼昆阳,把昆阳城包围起来。城内起义军仅八九千人,力量单薄,但他们毫不畏缩。首领王凤、王常一率众坚守阵地,一面派刘秀、宗佻、李轶等13轻骑乘夜出城到定陵、郾城等搬请救兵。6月,刘秀等人集中万余起义军增援昆阳。援军在距莽军四五里的地方列成阵势,准备交战。刘秀仔细观察敌军阵势后,决定先发制人。他亲自率领步、骑1000人作为前锋,向敌军猛烈冲杀过去,击溃莽军调来迎战的1000余人。

宛城之战的战术指南

首战告捷,将士们大受鼓舞,准备乘胜前进。此时宛城已被义军攻破,但刘秀还没有得到消息。为了鼓舞士气,瓦解莽军,刘秀就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捷报,射入城中,又故意将一些战报丢失,让莽军捡拾。攻克宛城的消息一经传开,城内起义军士气更加高涨,守城更加坚定,而莽军苦战一月,毫无进展,又听说宛城已经失守,士气更加低落。

刘秀抓住战机,进行决战。他挑选3000勇士组成敢死队 ,迂回到城西,出其不意地渡过昆水,向莽军中坚发起猛烈攻击。王邑、王寻见起义军不多,亲率万余莽军迎战,并命令其余各军不许擅自行动。莽军接战不利,大军又不敢擅来相救,王邑、王寻军阵大乱,王寻被杀。

守城义军也乘势杀出,内外合击,喊杀声震天动地。莽军全线崩溃,奔走践踏,伏尸百余里。这时又逢狂风暴雨大作,屋瓦皆飞,雨下如注,逃窜的莽军赴水溺死者又有万余人。起义军尽获其辎重,不可胜数。莽军四散逃走,只有王邑带领的长安兵几千人逃回洛阳。

昆阳之战

 从根本上摧毁了王莽的主力,取得了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决定性胜利

昆阳之战发生于更始元年(23年),刘秀指挥的绿林军与王莽政权的一场战役。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奉命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

城内的汉军军民并肩战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军队的强攻,占绝对优势的新莽也无可奈何,昆阳城仍屹立不动。

公元23年五月底,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终于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新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
结论是这场战役激烈惨烈,双方都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损失。
它标志着东汉末年群雄纷起,中原大乱的开始。
原因是曹操和大约10万军队攻打南方的刘备,并遭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合抵抗。
战役长达数日,双方互有胜负,最终各退数里,没有决定性的胜利结果。
昆阳之战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的乱世,表明了一个社会内部的对抗和混乱。
昆阳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它象征着中原的分裂和北方与南方的对抗,也预示了三国时期的到来。

谋略诡计的书?

《孙子兵法》是一本。
《孙子兵法》是一本。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兵书,被誉为古代兵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谋略和战术为核心内容,涵盖了战争的方方面面,包括战争的目的、策略、战术、间谍战、兵力运用等。
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战争思想和策略,如兵力运用的灵活性、兵力集中的原则、攻守兼备的战术等。
这些思想和策略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并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其他一些也值得一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谋略和计谋,通过人物之间的智谋较量展现了不同的战争策略和心理战术。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战争的策略思想,还可以启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因此,对于对谋略诡计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些书籍是很好的选择。

有许多关于谋略诡计的书籍可以推荐。其中一本是《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古代中国军事经典,讲述了战争策略和战术的重要原则。

另一本是《权谋》,作者是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这本书探讨了政治和权力斗争中的策略和手段。

还有《战争的艺术》,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本质和战略的重要性。这些书籍都提供了关于谋略和诡计的深入思考和指导,对于理解和应用战略思维非常有帮助。